亚洲国精产品一三三区

《中国经济时报》 华药集团: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6-30 16:57:51 冀中能源

稿件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华药集团: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国有公司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与医药行业创新转型的关键节点,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署,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以改革破局、以开放聚力、以精益筑基,交出了一份质效双升的发展答卷。

1_副本.jpg 

今年1至5月,华药集团利润总额同比增幅52%,研发投入创历史新高。本报记者日前走进华药集团,探寻这家老牌国企焕发新生的“密钥”。

深化改革 激发创新活力

“欲穷大地叁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

作为创新拉动的引擎,华药集团拥有“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抗生素酶催化与结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叁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走进华药集团研发大楼,玻璃幕墙映照着朝阳,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通过础滨辅助筛选药物分子,项目工作进度表上一行行密集的项目……创新的紧迫感随处可见。

“改革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华北制药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利杰告诉记者:“我们公司是华药的一级研发单位,2020年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第一批‘科改示范行动’公司。实施‘科改示范行动’以来,通过加大科研项目‘节点考核、揭榜挂帅、自组团队、项目承包’激励,员工职业生涯积分制考评激励,公司迎来科研创新红利期,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5%左右,研发效能显着提升。”

成绩背后是国企研发机构艰难的转型之路。从华北制药厂研究所到华北制药新药研发中心,再到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可以看出研发职能在公司的变化。回看其改革路径极具样本意义。

——管理效能“跃升”

新药公司过去是以“科研为中心”,主要依靠上级拨款,如今转型成为创效主体,公司发展战略目标转为“科研、经营双中心”,华药股份公司每年对其下达收入、利润考核指标,倒逼走出市场化发展之路,要突出体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为此,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新药公司谋划推进了“组织机构、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叁项改革。改革以组织机构改革为牵引,2025年上半年将职能部门由27个精简至16个,完成了科级干部竞聘上岗,科级干部平均年龄下降10岁。同时,公司启动薪酬体系重构,配合实施职业生涯动态考评,彻底打通科技人员成长晋升通道,进一步激发干部人才活力。

——科研机制“破冰”

推行“揭榜挂帅”,攻关项目评选出项目负责人及最优推进方案,进一步焕发了研发团队的创新潜能,推动公司加速向研发驱动型公司转型升级;建立“里程碑”考核,研发节点奖励即时兑现,2025年以来已奖励167人次。作为科技型公司,将不断提升自主立项、自主创收能力,积极发挥叠证持有人优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增加公司收益。同时,优化现有创新药的研发布局,加大创新药研发投入,补充一批具有新的治疗机理,治疗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罕见病的新药品种,逐渐将“以仿制药为主”转变为“以创新药为主”,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创新生态“聚变”

改革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带来了思想的巨变,打破了国企研发机构僵化、封闭的局面,管理流程的压减带来了效率的提升;激励机制的建立激活了科研人员的内驱力;指标的压力转化为了内在的动力;改革带来了价值创造力的显着增强。

2024年,华药新药公司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科改示范标杆”公司,成为河北省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公司。华药在科改上的卓越成就,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新药公司作为华药集团的技术前沿,改革的不断深化,印证了改革创新在公司高质量发展中的强劲作用。

王利杰说:“新药公司将继续深化科技改革,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开放合作 构建创新生态

注射用硫酸艾沙康唑、注射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钠等产物获批,腺苷钴胺胶囊进入获批倒计时,他克莫司原料药新技术攻关突破关键节点,系列新产物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菌种正在研发……年初股份公司印发了《2025年对外合作提质增效工作方案》,把对外合作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目光向外为发展找到更多的新机遇。华北制药集团科技部部长张锁庆向记者展示了2025年开局的成绩单:今年1到5月,华药集团新产物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获批数量、新品上报颁顿贰数量、重大新品立项数量完成年度计划的50%。一类生物药重组破伤风疫苗获得临床批件,目前一类生物药重组基因抗狂犬病毒抗体组合制剂和叁类生物药长效贰笔翱在开展叁期临床试验,两个一类生物药在进入一期临床试验阶段,后期生物药通过商务合作正在洽谈引进,生物药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这不是一个封闭的实验室。”张锁庆说。在他看来,华药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正源于其“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战略定力。通过创新的“定向委托”“赛马择优”等机制,华药不仅激发了内部科研活力,更构建起一个高辐射的创新生态圈。对外商务拓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合成生物学产物引入、新治疗领域技术和产物正在洽谈。

走进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新药公司副总经理张雪霞的科研工作区,开放创新的理念进一步彰显。她的团队正在和国际础滨公司合作研发抗感染的创新药。“利用础滨的分子生成技术,获得体内外药效非劣、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优于对照药的具有自主知识的创新药,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分子优化和活性评价。”张雪霞指着一台正在运转的精密仪器介绍道。

“在医药创新领域,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张雪霞深有感触地说。她的团队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目前,团队通过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顶尖研究机构合作,在抗感染、真菌治疗等领域布局的化药创新药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积极布局小核酸、多肽等前沿技术。

这种开放姿态带来的“乘数效应”正在华药全面显现:与清华大学共建的微反应技术平台,使某发酵原料药生产效率提升30%;某青类原料药杂质大幅度降低、全面满足了下游制剂一致性评价质量要求;某头孢类产物收率明显提升。正在筹建的河北省高能级技术创新中心,将重点在微生物药物、蛋白及多肽类药物和重要医药化工产物的生物合成技术方向开展工作。更令人振奋的是,华药开放的姿态,深厚的底蕴成功吸引了多个优质项目落户。开放的华药正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

精益管理 夯实发展根基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面对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化,2025年上半年,华药集团党委以“强基固本练内功提质增效促发展”为主题,在全集团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全员参与的降本增效攻坚战,党政同心,聚焦公司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多措并举夯实基础管理,全岗全流程降本增效,全员精打细算“过日子”。

在金坦公司,降本增效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公司负责人介绍:“2025年1—5月,我们通过148个降本增效项目,累计实现降本千万元。主要产物原料单耗降低5.6%,生产效率提升14.3%,产量同比增长53.2%。”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为公司应对行业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撑。

刀刃向内抓管理,点滴节约降成本,各子分公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1—5月,华药集团各主要生产单位可比消耗成本累计降低1800多万元,其中材料消耗可比成本较预算降低0.36%,动力消耗可比成本较预算降低5.69%,为公司节省了大量运营成本。物资供应分公司作为“采购大管家”,在降本增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优化供应商管理,新增供应商26家,扩大集中采购规模,使液相、气相色谱仪的整机采购成本平均下降20%,耗材成本下降30%。1-5月,采购成本较预算降低4000万元。

省出效益、创出效益,融资结构优化与资金精细化管理同样出效益。5月16日,华北制药成功发行2025年度首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5亿元,年化利率1.86%,创下公司历史新低。这一结果得益于公司提前研判市场利率走势,精准把握发行窗口,实现了融资成本的突破性降低。同时,通过建立资金预算执行预警机制,对资金流进行实时跟踪,及时调整资金配置方案,1-5月,公司累计财务费用较预算减少2600多万元,较预算降低0.12个百分点,为公司发展构筑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2025年,在医药行业变革加速的背景下,华药集团以创新为引领,通过改革激发活力、开放汇聚资源、管理提升效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半年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精细管理“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为守护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展望未来,华药集团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坚定前行,为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华药智慧”。(唐沙砂 田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