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通防一线 实干点亮梦想
——记全国劳动模范、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大社矿通风区测风队队长张亮
“我叫张亮,42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来自河北省邯郸市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大社矿,是一名在煤矿井下通防专业摸爬滚打了20年的煤矿工人……”当站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开讲啦”的讲台上,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时,张亮难掩激动。
能够来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进修,张亮做梦都未曾想过。在条件艰苦的煤矿生产一线,他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一干就是20年,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矿山。
从懵懂小伙到行业工匠,张亮一步一个脚印,付出了诉不尽的艰辛,终于在2025年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获得了全国劳动者的至高荣誉——“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从不奢谈梦想的张亮,正在用自己的经历,为煤矿行业劳动者讲述着实现梦想的故事。
勤学苦练强技能
张亮深知,知识改变命运。
他曾经两次备战高考,可两次都在裉节儿上遭遇了家中变故。身为家中长男,张亮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愿望,选择和父亲一起扛起养家的担子,留在了自己出生成长的矿山,走进了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煤矿。
煤矿工作虽然辛苦,但却给刚步入社会的张亮提供了一方全新的生长沃土。在这个生动的实践课堂里,张亮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张亮参加工作的峰峰集团大社矿,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瓦斯风险极高,通防工作极为重要。
作为一名通防新兵,张亮最初面对井下复杂的通风系统和各类设备,深深感到茫然无措。“但我知道,煤矿安全关乎每一位工友的生命,通防工作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关键防线,我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学。”张亮如是回忆着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
上班时间,张亮每天穿行在巷道中,仔细观察每一条巷道的连接关系,以及巷道之间的压力、风量、温度、有毒有害气体和设施、设备的运转情况,认真记录下每一个数据。下班后,他就抱着专业书籍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第二天再向矿上的技术人员请教。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下,张亮逐渐练就了仅凭肉眼观察粉笔粉末在巷道中的漂浮姿态,就能判断巷道通风情况的“一招鲜”,掌握了通防专业的过硬技能,成为了矿井通防战线上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可张亮并没有满足于日常经验的纯熟。在忙碌的工作间隙,他坚持自学,通过函授的方式,在2010年、2013年分别取得了河北工程大学“煤矿开采技术”大专学历和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学历,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这也为他干好本职工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
勇于担当护安全
经验的不断累积、知识的不断丰富,使张亮干起工作来更加得心应手。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2014年,张亮被任命为矿上通风区测风队队长。
测风队每天的工作,包括把井下各采掘工作面、回风道、通风设施、局扇安装点等用风地点走到、看到、排查到,及时排除安全隐患,防止局部瓦斯积聚等现象;如实记录风量等情况,配合编制矿井通风旬报,及时绘制更新通风系统图,每周对井下大煤回采工作面和大煤密闭墙进行气体取样化验等等。测风队也因此被视作矿井通风安全的“守护者”、瓦斯治理的“眼睛”。
担任测风队队长后,张亮通常每天早上4点起床,5点到队里了解情况,6点就和工友一起下井,奔波在各工作面之间,对各处瓦斯浓度进行检测,并在瓦检牌上填写记录。“瓦斯问题马虎不得,我们必须坚守岗位,提高警惕……”平日里,张亮反复对工友们讲。逢年过节,他都以身作则,坚守在岗位上。
责任在肩,张亮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总是义无反顾地率先投入攻坚。
一次,为了保障矿井新贯通的工作面尽快投产,他带领十几名工友在井下连续奋战5个小时,拆除了原巷道里包括局部通风机用的2400米、240节风筒等在内的闲置设施设备,以堪称“神速”的效率完成了工作面贯通后的通风系统调整,为做好新工作面投产前的其它准备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
二十年间,百余次大大小小的“战役”,让张亮深切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平日里,他总是无私地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队友,促进团队整体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张亮经常给队里的年轻人“开小灶”,带他们深入到井下提升实操技能。在诸如如何优化矿井通风系统,减少漏风、增加工作面的有效风量;拆建通风设施,缩短通风线路,降低通风阻力;采区的通风系统布置等方面,张亮将自己多年工作的所悟所得倾囊相授。
多年来,张亮先后培养“徒弟”81人,其中有5名评上了高级技师,此外还有6名技师、32名高级工和38位业务骨干,他们中的不少人还在各级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成长为通防线上的“技术大拿”。
“高手云集”的雄厚技术实力,让以张亮领衔的大社矿通风区测风队,先后获得了峰峰集团“先进班组”、“河北省卓越班组‘优秀班组’”等荣誉称号。
技术创新结硕果
2020年,“张亮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邯郸市十佳创新工作室”。这令张亮和他的创新团队备受鼓舞。
身处行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张亮对于创新创造始终保持高度热忱。依托自己的创新工作室,他积极发掘吸纳了15名煤矿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组建了一支创新团队,专门针对制约矿井安全生产、降本增效等方面的瓶颈问题,进行技术攻关。
为了实现“在国家规定瓦斯浓度安全值的基础上再下降0.2”的瓦斯治理目标,张亮和他的创新团队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方案优化,在矿用过桥式刮板机以及皮带输送机上安装了过墙防突装置,使矿井防突能力得到显着提升。
为了提高测风员的绘图效率,张亮首创了“无参照物快速绘制通风系统图”操作法,以“先定点、后划线,巷道先主后次,先设施后风流”为技术要领,不仅有效提升了测风员的绘图水平,而且提升了绘制井下风流导向图纸的速度,有效保障了矿井通风系统稳定。
为了杜绝矿用高低浓度甲烷传感器误报现象,张亮和团队成员用阻燃性材料在传感器进气管道上加装了防水装置,成功避免了因井下防尘水雾、水珠喷溅,触发传感器误报警的情况。
他们还创新研发了本安型3排12柱接线盒,使通风安全监测监控设备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传输数据信号。
……
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张亮和他的创新团队共推出技术革新成果百余项,其中9项获得国家专利证书。
“干煤矿这么多年,最自豪的是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在张亮眼中,即使困难重重,也要耐住性子、全力推动一项项创新成果在矿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因为它们承载着自己和队友的梦想——把自己为之奉献、奋斗、拼搏的矿山建设得越来越好。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新闻中心 连洁雨)